復興區




又稱脾仔山,紀念最初攻占時在此戰死之泰雅族勇士Payas之由來。相傳於200年前,該社人為尋找耕作地而移居至角板山現址約1853公尺的溪谷,因為看見谷中積水成湖,故稱該地為詩朗,意即「湖、池塘」。後來族人向角板山拓殖,成立了小社名卡奇雅(Kzyay)。西元1906年(明治36年)日人即在該社內設置角板山駐在所,轄區有詩朗、卡奇雅兩個部落

角板山風景區主要指角板山公園所在的區域,其位在角板河階上,海拔約四六0公尺,相對高度二00公尺。 相傳光緒十二年(一八八六年)巡撫劉銘傳招撫居住此地的泰雅族時,遙望該地區,『其山如角,地如平坦』,故命名為【角板山】,現今已改為『復興』。

角板山因為風景優美,有台灣廬山之盛名,在日據時代曾被評選為台灣十二名勝之一。角板山不僅有著人間仙境,在日據時代更是番地的模範地區,警察官吏駐在所(警察分駐所)、番童教育所(國民小學)、三井合名會社出張所(台灣農林製茶所)、台灣製腦會社收納所(角板山樟腦收納所)、養蠶指導所、公醫診療所(衛生所)等機關皆設於此。 所以當時角板山是全鄉的的政治、經濟及教育的中心。民國三年(大正三年)歷經五年理番事業依續完成下,角板山實在是番地視察的好地點。民國十二年(大正十二年)四月,裕仁太子展開全島旅遊,為招待當時的裕仁太子(即昭和天皇)到此參觀,佐久間總督於是投資四萬六千餘日圓,嚴選插天山脈之高級檜木材,於今日角板山公園南邊(角板山台地的最南邊)建造該洋館,於十月三十日完成,成為角板山賓館,俗稱『太子樓』。在太子樓旁亦有一侍衛休息所,採用高山之樟木建造,室內充滿香馥郁農之氣,故名『薰風館』。

然而裕仁太子在建造完成之後並未至此居住,太子樓因而改作為貴賓館之用,許多皇族皆到此地參觀、考察及訪視並賜與獎彰及嘉勉,如民國十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秩父宮殿下來訪、民國十六年(昭和二年)十一月四日朝香宮殿下至此視察、民國十七年(昭和三年)五月十九日久邇大將宮殿下蒞臨參訪、翌年伏見宮妃殿下親臨此地參觀,這都使得角板山聲名大噪。惟一可惜的是民國八十一年四月清明節前夕的一場大火,賓館盡被燒毀,只見其灰燼的遺跡,有待復建。而薰風閣至今仍保有當時的風貌,現已成為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之一部分。

角板山幽雅閒逸,光復後政府接收做為鄉公所辦公廳,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先總統 蔣公蒞臨復興鄉,太子樓便成為蔣公行館。因為太子樓與隔河之溪口台遙望,溪口又與先總統  蔣公的故鄉溪口鎮同名相似,所以深得先總統 蔣公的垂愛,之後先總統 蔣公便常來此渡假、避暑。之後於民國四十九年在鄉公所對面(台地西方,日據時代公園的預定地)建一行館,是為復興賓館,行館區內梅樹成林,綠草如茵,其南邊有一座涼亭名曰:『梅台』,已故蔣經國總統為了悼念其父親先總統 蔣公中正先生,曾在此撰寫『梅台思親』一書,此涼亭便命名為『思親亭』。蔣公逝世後,則保存其生前內部陳設常態,開放民眾參觀。 先總統 蔣公生前喜愛在角板山公園及街上散步,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與夫人於行館前手植大榕樹兩棵,如今已形成大拱門,清雅幽靜。

TOP
加好友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