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興區羅浮里


羅浮(Kinyopan)位於大漢溪北像轉為西流處,河階海拔約250至300公尺,比河床高50公尺。此河階原稱喬班或克姚胖,其部落稱為拉號,一地二名長生混淆。之後拉號河階改稱溪口台,此地乃定名拉號。拉號,泰雅語意為樹木之椏分枝之意。民國60年北橫公路竣工時,省主席黃杰至此,見景色與廣東羅浮山彷彿,音譯相近,遂與羅浮山彷彿。其西南高1039公尺之勞瓦武山,也改稱羅浮山。羅浮是北橫公路和羅馬公路的交會點,後者西通新竹縣關西鎮之馬武督(錦山)而得名。羅浮吊橋以達義盛村,橋底粗大水管聯接,以引高山之水灌溉羅浮梯田,台地上已成新型社區,有如復興台地的縮影;而小溪流上游部落則保持原始狀態。

合流(Hbun-Sinqumi)在復興吊橋的東端與羅浮隔大漢溪相對。霞雲溪在此與大漢溪合流而得名。海拔約300公尺,原無人居,因北橫公路和小烏來道路在此分途,乃形成橋頭堡型小部落,商店不少。

斷匯(Rangay)在羅浮之南1公里許,高400公尺之河階上,原無部落。北橫公路經此鑿崖為路,因此常發生崩路斷必須經常維護,乃派駐道班於此。而後有宅屋,並設招呼站。斷匯為泰雅語直譯。 Rangay是泰雅族人生活的一種陷阱名稱,抓老鼠的陷阱。有一天泰雅族人經小徑時,被上方滾下來的大石壓死,形狀類似老鼠被石頭(陷阱)壓死,直到如今得此命名。

高坡(Kobu)位於斷匯之南2公里,當高坡溪和大漢溪匯流之北岸山坡,高約450公尺,由谷口仰望稱為高坡。由羅浮南至巴陵橋,兩岸高山懸崖不斷,中夾深谷,即稱高坡峽谷。其狀麗景色堪稱「小太魯閣」。高坡又作高婆、穀烏僕,泰雅語原意為漁具筌仔,以前原住民在此以筌仔捕魚。居民於西元1927年(昭和2年),由拉號遷來。

大灣(Khpan)位於溪內,距河口約1公里。北橫公路南行過高坡後,沿高坡內灣以利過河,形成大灣曲,路成以後所命名。原為高坡社一部分,東西二部落,分稱大灣、溪谷,位於海拔500~600公尺。過河後公路續又外彎。

TOP
加好友
(0)